top of page

爭取年輕工作者,企業是時候聘請「身心健康教練」(Wellness Coach)!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年輕的千禧世代和 Z 世代有更高的焦慮和抑鬱比例,他們大多不滿意傳統的工作方式,並透過大量辭職和擁抱遠距工作來要求改變。嘲笑年輕工作者的自以為是和「心理健康假」可能更容易,但是除非企業願意邁向現代化,否則他們將付出代價。

過去曾讀過我在《換日線》專欄的讀者都知道,作為一位長居台灣的英籍獵頭,我一直十分關注台灣人才議題,也經常受邀分享想法。最近我和一位非常有趣的女性喝咖啡,再次談到相關議題,謹在此和讀者們分享。


內部身心健康教練(Wellness Coach)

她是 An-Ting Liu,目前擔任某間企業的總經理特助。她說服這位被從歐洲派任來台的上司,將她目前的工作調整為混合型態,並同意讓她出任公司內部台灣員工的「身心教練」(Wellness Coach,編按:也有學術研究會將 wellness 譯為「安康」)。這個角色按照她的建議,提供個人和團隊訓練課程,透過人生教練、營養指導和規劃、建立規律運動習慣、職涯教練及靜觀練習,改善員工的身體與心理健康。這項全方面協助同事改善人生的專案不僅成效神奇,還曾贏得公司內部獎項,且獲得亞太區的認可。

不瞞你說,我很驚艷!我自認是企業辦公室內部工作職能方面的專家,而我從沒聽說過這種事!當然,這類職業通常存在於傳統辦公環境外,你可以雇用健身房教練、診所的心理學家/治療師、LinkedIn 上的職涯/人生教練等等,但一個結合上述工作的內部角色在我看來頗為創新。這是一個簡單但有效的點子,真正以多種深入的方式改變遊戲規則,為後現代職場創造了一個新角色,非常符合新世代工作者的需求。

你可以雇用健身房教練、診所的心理學家/治療師、LinkedIn 上的職涯/人生教練等等,但一個結合上述工作的內部角色在我看來頗為創新。圖/Shutterstock


我問 An-Ting 她是否聽過身心健康平台 Ness Wellness 的創辦人 Angela Feng。Ness Wellness 是我唯一聽過有提供這種完整健康照顧的公司,他們主要替企業客戶連結專業教練,提供企業投資員工身心健康的機會。雖然我認為這類產品在全球市場將會暴增,但在企業內部更進一步地固定雇用專業人士仍有優點。


多數在讀這篇文章的人應該都參與過 team-building 活動,我就參加過不少,也曾幾度擔任主辦人。這些活動是工作外的短暫休憩,很少被認真對待,多數參與者覺得「有點有趣」,剩下的人則視為煩擾。我猜由人資安排的不定期教練課對員工的影響也不會太大,對於身心健康進展的實際效果則很難和已經獲得同事信賴的內部教練相提並論。相信多數治療師和教練都會同意,熟悉與信賴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這個新的「健康」職務大概得被歸類在人力資源部門。在一間企業裡,規模較大的人資團隊也須負責學習和發展(Learning and Development,以下簡稱 L&D),不過 L&D 專家更聚焦於根據公司價值和標準程序(SOPs)增進員工技能。如果有任何 L&D 專家開設一對一靜觀課程,幫業務主管戒除菸癮,或提供引導式冥想,替財務長減輕壓力和焦慮,我會感到很意外。


是陳腔濫調還是確有功效?

我知道有些人會對改善心理健康的現代手法感到懷疑,我個人每當聽到「靈性的」(spiritual)這個詞彙也會倒退一步。很坦白地說,多數傳統企業(和人)對於任何新的東西都有根深蒂固的反感。然而,就純資本主義的意義而言,這類職務也可以大大地有益於企業。這不是那種來自矽谷、嬉皮式的「辦公室需要懶骨頭和乒乓球桌」一類的點子;這是企業財政上的明智舉動。


雇人到你的公司解決非工作問題可能帶來的潛在好處,包括增加生產力、參與度和士氣、降低員工流動率、促進溝通、激發新點子和加強僱主品牌。當然,你可能還是會有員工因為工作挫折而離職,但想像一下,就因為你雇用了內部健康教練,照顧員工身心健康,而讓留任率增加 3 倍,不是很划算的投資嗎?


讓我給你一些具體案例。假設你的 100 位員工都有不同問題,教練可以提供每個人不同的解方。Jasmine 可以隔週花 50 分鐘,和教練一起頭腦風暴思考不同策略,改善睡眠問題;Jack 可以鍛鍊自律,在健康教練的鼓勵和監督下,規劃上健身房和每日健走的規律;Lilian 可以持續半年每週上課,培養自信、提升勇氣,更公開地在會議上分享她的想法。


現在,請告訴我你和我一樣,開始看出這麼做的無盡潛能。員工和企業整體士氣的益處可能徹底改變人生,而你做的只是多雇用一個人而已。如果你雇用的健康教練做得好,你就能大幅改善公司獲利。很少有快樂的員工會離職。


上述這些在你看來是否有點「加州」?「身心健康」(wellness)的陳腔濫調似乎召喚出了非常舊金山、瑜珈和羽衣甘藍果昔的素食主義型氛圍。但事實是這類工作即使在美國也不多,幾乎聞所未聞,Delloitte 芝加哥辦公室是我少數知道有內部「身心健康教練」的地方。但健康教練包含許多基本領域,不只是接受美式教育的年輕女性員工才會買單。對任何人而言,能和被雇來提供協助的人談話,從全面的觀點檢視,並以任何適切的方式提供協助,普遍都會有一定成效。


除了一對一課程,身心健康教練也可協助員工輔以團體活動和練習。由了解員工需求的人主辦這些活動,將會比目前較常見的、由外部團隊每年承辦的 team building 活動更為有效,也會比我曾經歷的「一起去玩密室逃脫遊戲再共進晚餐」好得多。


除了一對一課程,身心健康教練也可協助員工輔以團體活動和練習。圖/Shutterstock


請注意:這不是一份純人資或醫師的工作

我認為這個新職位應該是多數公司的招募優先事項,如果你還沒被說服,那麼讓我們來談談常見的質疑。首先,一個懷疑論者可能認為,這個新職位將會非常難招募,市場上很少人目前有能力勝任。確實,多數我認識的人資將無法勝任,因為他們缺乏這份工作所需的人格類型和技能。這樣說可能有點嚴厲,但多數人資並非「站在你這邊」,他們更傾向遵循公司政策,照章辦事。以我的經驗,把他們想成是「內部警力」而非「內部治療師」還比較實際。


我想像多數「身心健康經理」的潛在申請者現在正在教瑜珈(我只是半開玩笑啦),可能還厭惡在企業辦公室工作,無視其潛在的經濟好處。不過我得澄清,經過科學證明的心理治療和冥想,與水晶、占星、塔羅和指壓治療有時看似相像,實則不同。我不想告訴身心健康教練,他的晨間健走建議很棒,但關於「雙子座和雙魚座不適配」的評論是無稽之談。


經過科學證明的心理治療和冥想,與水晶、占星、塔羅和指壓治療有時看似相像,實則不同。圖/Shutterstock


另一個人們不願直說但真正擔心的問題是「保密性」,也許這正是何以很多人認為,最好和公司外的人談自己的心理健康,以免招致不好的後果。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擔憂。最慘的狀況就是在療程中傾訴個人問題,結果因此被開除,或者被洩漏出去,搞到辦公室人盡皆知。在這個職位,保密性必須被認真對待。


不過我也得強調,非常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像是童年創傷、性暴力、臨床憂鬱症或雙相障礙(即俗稱的躁鬱症)應接受專業精神科醫師的治療。內部身心健康專家能夠解決的問題範圍包括壓力、工作效率、溝通、生理健康,但若員工有需要治療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仍應就醫,而非仰賴這個角色。身心健康教練的職責更接近人生教練,而不是有醫學院學位的精神科醫師(當然他可以由後者擔任,但在公司內部處理嚴重身心疾病並非其職責所在)。


爭取年輕世代的未來趨勢

言歸正傳,我們該去哪裡找這類員工?作為人才專家,我曾思考「一個專業的精神科醫師或治療師會考慮這類企業內部職缺嗎?」答案是會,如果薪資條件夠好,那麼的確會有不少人考慮。這就像是企業聘請醫生、牙醫和獸醫一樣,製藥公司經常以朝九晚五的工時和更高薪資,吸引哪些深受醫院排班所苦的醫師。


我保證如果 Google 和 Uber 這類企業開始招募這個角色,必然會有符合資格的治療師上門應徵。我也認為年輕世代會對如此一個利他的職位感到興奮,和越來越多年輕人想在企業社會責任和永續職位工作是一樣道理。在數十年後,我可以想見許多應屆畢業生將對身心健康職位趨之若鶩,而非傳統的銷售、人資、供應鏈和金融工作。


在數十年後,我可以想見許多應屆畢業生將對身心健康職位趨之若鶩。圖/Shutterstock


最終,我認為這不僅僅是個好主意,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年輕的千禧世代和 Z 世代有更高的焦慮和抑鬱比例,他們大多不滿意傳統的工作方式,並透過大量辭職和擁抱遠距工作來要求改變。嘲笑年輕工作者的自以為是和「心理健康假」可能更容易,但是除非企業願意邁向現代化,否則他們將付出代價。


我可以明確告訴你,多數市場上最傳統的企業正面臨年輕管理者匱乏的問題,這些企業內的年輕人會在被拔擢至中階職位以前辭職,管理最糟的企業通常都有一堆(非年輕)人身居高位,就像一個國家的老年人口,這類問題顯而易見。


新冠疫情也對人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影響,遠距工作永遠改變了就業局面,且再也回不去了;正因如此,一位身心健康教練可以有助企業以前所未見的方式處理「以人為主」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認為所有企業都該招募這個職位。如前所述,符合資格且有能力的候選人並不多,建議你趕緊爭取最佳人選。如果你需要幫忙,不妨找個好獵頭。



備註:原文為〈Is it time to create a new Wellness HR function? Should employers start to look after ou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本文由作者授權 ness wellness 轉載刊登。


責任編輯:Alan McIvor


Alan McIvor

Alan McIvor is a Scottish headhunter who has been based in Taiwan since 2009. His academic background i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history although is professionally focused more on business topics related to the Taiwan market. Currently the Practice Leader at Paul Wright Group, he is an expert in Taiwan market working culture and recruitment practice and frequently appears as a keynote speaker and University lecturer all around the island.

Alan McIvor 是蘇格蘭獵頭顧問,自 2009 年開始常駐台灣。他的學術背景為國際政治及歷史,專業領域則較聚焦於與台灣市場有關的商業主題。現任保萊德集團的業務執行主管,專長台灣市場的工作文化與招聘業務,經常在全台各大學擔任講師和主題演講者。




ness wellness 

全台灣首創主打「Wellness Alliance」概念的身、心、靈健康課程體驗整合平台

ness wellness 身心靈健康平台,一個提倡結合「身」與「心靈」的身心靈健康資源整合平台。

集結各類的身心靈導師,人生教練,及身心靈健康的專家和療癒師,透過優質的課程,活動,和內容,互相分享交流並推廣 Wellness 健康生活方式,讓社會上每個人都能受惠,達到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圓滿平衡狀態。提倡愛自己和幫助自我成長的地方。



25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